面對全球生物醫藥發展態勢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江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著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質的提升。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跟國外成熟的生物醫藥產業相比,但在自主創新、人才引進、產業布局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認清現狀、找準癥結、全力破題,進一步打造全國領先、全球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課題。
7月6日至14日,省無黨派人士圍繞“江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課題,開展重點考察調研。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徐開信參加調研,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郝海平、曹麗虹帶隊調研。
深入園區、走訪企業、開展座談……盛夏時節,調研組一行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與醫藥企業家、園區負責人、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探討交流,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
推動江蘇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涉及很多方面,既需要頂層宏觀設計,也需要局部重點布局,該如何統籌,從哪里著手?在第一場座談會上,南京市江寧藥谷各部門負責人、企業家代表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南京在生物醫藥產業自主創新方面的現狀與“卡”點。調研組成員們一邊聽、一邊記,并和大家互動交流。
為充分了解全省情況,調研組又分別在泰州、蘇州召開座談會。“省內醫藥產業在高質量發展的格局構建中存在政策壁壘,政產學研用一體化任重而道遠”“研發投入不足、高水平研發人員數量較少、高學歷專業人才缺口較大”……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談感受、指問題、提建議,幫助調研組了解地方生物醫藥產業實情,在加強前瞻性謀劃和創新性思考上下功夫。
“作為生物醫藥產業強省,江蘇省的產業規模全國領先。但在基礎研究創新、優勢資源整合等領域短板依然明顯。”省知聯會副會長、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郝海平說。
聚焦難點 提升競爭力
生物醫藥是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高科技產業。支持原始醫藥創新,是江蘇省集中力量開展醫藥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省在生物醫藥基礎研究與原創能力等領域仍需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需要完善。
“目前企業在新藥研發上的投入有多少?占利潤的比例是多少?”“生物醫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具體有哪方面?”“企業轉型發展的瓶頸問題有哪些?”調研組先后走進南京江寧藥谷、先聲藥業,泰州醫藥城、揚子江藥業、濟川藥業,蘇州吉瑪基因、心擎醫療,與研發人員、園區和企業負責人深入交談,尋找提升江蘇生物醫藥領域核心競爭力的突破點。
“要強化全省生物醫藥產業‘一盤棋’的思維,加大對我省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和優勢醫藥研發資源的整合力度,激勵有關高校、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省知聯會會員、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院長張麗坦誠直言。
補齊短板 拿出真舉措
構建我省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體系,體制機制是基礎,精準投入是關鍵。生物醫藥領域在原創靶點發現和全新化學分子篩選等方面亟待突破、部分關鍵原輔料、關鍵設備、核心零部件等依賴進口、面向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布局不足、醫藥企業引人難留人難……每到一地,調研組成員都注意搜集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企業負責人提出的突出問題,并與他們溝通交流。大家一致認為,一方面要強化基礎研究、關注臨床需求、重視成果轉化、提升藥品質量與技術含量,優化產業結構,夯實產業基礎,強化領軍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下大力氣解決產業鏈風險問題,優化公共服務平臺及金融服務體系,持續提升醫工協同、醫養融合、智慧醫療等發展水平。
“在新形勢下,江蘇必須抓住機遇,搶占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制高點,構建讓基礎研究沉下去、讓校企合作深下去的體制機制,為中國生物醫藥在國際競爭中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貢獻江蘇力量。”省知聯會會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研究所)臨床藥理及化妝品檢測中心主任劉毅說。
調研結束后,省無黨派人士調研組將在此次調研基礎上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向黨委政府提出意見建議,為江蘇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