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3日,星期日,徐大勇帶領科研人員到試驗田里察看小麥新品種生長狀況。(王統庠 攝)
坐在會議室里,他黝黑的臉龐一看就讓人覺得:“這人不是坐辦公室的。”他戴上草帽往農田里一站,一看就讓人覺得:“這人就是這塊地里的。”
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徐大勇。雖然職務很多: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委、連云港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連云港市委會主委、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院長……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做“半愚老農”。
因饑餓學農
徐大勇出生在江蘇省連云港市原贛榆縣(現贛榆區)西部的徐山鄉。贛榆東部靠海,西部則是丘陵。與東部的居民可以到海里捕魚填飽肚子不同,西部的居民只能土里刨食。然而,丘陵地帶的土地并不肥沃。那時候,七溝八梁一面坡,旱澇不保收,當地每口人一年若能分到幾十斤水稻、一百多斤小麥,就算是好年景了。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是以山芋干為主食。饑餓,成了徐大勇兒時揮之不去的陰影。
“農村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我不能只考慮自己吃飽,也得想辦法讓鄉親們吃飽。”徐大勇說。樸素的愿望,讓徐大勇堅定地走上學農的路。
品種是農業的根基。所以,徐大勇博士畢業后,又義無反顧選擇了水稻育種工作。
“候鳥”
在中國從事育種的人,都熟悉兩個字:“南繁”。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光熱等熱帶農業資源,海南島具有發展育種繁殖無可比擬的優勢。
從1984年參加工作起,徐大勇就當起了海南和江蘇兩地之間的“候鳥”。
那時候,從連云港去海南,走上一個星期算是快的。返程也是一樣。一次,徐大勇從海南出發,經南寧,擠上了到上海的慢車。從上海轉車回連云港時,人潮人海中,徐大勇抱緊兩箱繁育成功的種子,自己的包卻被擠丟了。
1987年3月,徐大勇從日本留學回到連云港,馬上參加了連云港市大麥品種改良中心的籌建工作。為盡快收集到育種資源,他到北京、吉林、陜西、浙江等十余個省市的20多家科研單位調研。有一次,他沒有買到坐票,在火車上整整站了兩天一夜。就這樣,一個多月時間里,他的行程有一萬多公里,征集到大麥育種資源400多份,中心成立的第一年就配制了200多個雜交組合。
按常規,一個品種從配組到選育成功要花費七八年時間,為了縮短育種年限,徐大勇和同事們經過周密推算和調研,找到一年育三次的育種方法,即在本地溫室配組,4月收獲后到吉林種一季,然后冬天到云南昆明再種一季。就這樣,工作步伐加快了,但工作強度大大增加了。
通過幾年的努力,徐大勇和同事們選育出的新品系“港啤1號”在省品種區試中,連續兩年產量第一,較原來江蘇省推廣的品種畝產增加20-30公斤,而且品質也大大提高,深受國內啤酒麥芽廠家歡迎。他們選育出的另一個新品種“港啤3號”,也成為江蘇省啤酒大麥主體品種。僅這兩個品種,在江蘇省及周邊地區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在5億元以上。
給水稻“治未病”
20世紀90年代中期,粳稻條紋葉枯病開始在我國黃淮稻區出現,它被稱為“水稻癌癥”。徐大勇預測此病在未來幾年會大面積暴發,便立即著手“治未病”——培育抗病新品種。
“從那時起,我們每年都會在黃淮平原上奔波,就坐在車上看哪家的水稻長得好,看到好的,就下車去仔細了解,問清楚是什么品種,廣泛收集資源。一天跑個一千多公里是常有的事。”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水稻室研究員方兆偉說。
拿到各種資源,徐大勇和團隊就回到連云港進行雜交培育。水稻在連云港進行雜交配組后,必須送到海南島進行加代繁殖,多代后選出穩定的優良單株,這個過程需要6年。
為了加快水稻育種的選育速度,徐大勇和團隊每年都要去海南的育種基地工作很長時間,克服了工作時間長、生活條件差、與家人聚少離多等很多困難。
正如徐大勇的預測,到了2005年前后,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粳稻種植區,條紋葉枯病大規模蔓延,一般稻田減產20%-30%,嚴重的達80%,許多農民嚴重虧損。
幸好徐大勇團隊早有準備,利用窗口期培育出了連粳4號、連粳6號、連粳7號等多個抗病粳稻新品種,先后大面積推廣。特別是連粳7號,不僅抗病性好,而且產量高,畝產達到800公斤以上,深受種植戶歡迎。2011年,徐大勇作為主要完成人的《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原來,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培育出好品種,高產再高產?,F在,我們不僅要考慮產量,保障谷物絕對安全,還要考慮品質,適應消費升級。未來,我們還要圍繞水稻育種,結合新技術,培育出各種各樣的品種,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今年,我想搞一塊試驗田,爭取三年內針對我們的超高產品種研發配套新技術,讓稻麥二季畝產達3000斤。”徐大勇說。
“半愚老農”
徐大勇身邊有很多農民朋友。每到一地,他總會和當地農民聊天,農民們自然很歡迎像他這樣的專家。有農民提出要加他的微信,他從不拒絕。
“我把選育出來的種子送給這些農民種,看看他們的反映。同時,還能聽聽他們聊聊農村的新情況,多了解社情民意。”徐大勇說。
建設黃海糧倉、農資漲價對農民的影響,農村大齡男青年結婚難……徐大勇在政協平臺不僅談論糧食安全、育種科研等專業話題,也經常就“三農”工作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其中很多想法都來自和農民朋友的日常交流。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徐大勇心中的牽掛。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他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建議》《加強涉農產品輿情監控和引導,保護生產者權益》等提案,以及關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呼吁多措并舉激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種植積極性,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多次以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呼吁關注疫情期間糧食安全問題,提出加大農業生產投入、適當提高大豆種植面積等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徐大勇堅信,只有將辛勤的汗水灑向腳下的大地,才能為來年的豐收播種滿滿的希望。他說:“我就是一個‘半愚老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