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陳毅領導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以7000余人擊敗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3萬余人的進攻,取得了黃橋決戰的輝煌勝利,奠定了蘇北抗戰大局,為實現黨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次戰斗之所以能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陳毅從蘇北實際出發,忠實地貫徹執行黨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作出“擊敵、聯李、孤韓”的斗爭策略,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國民黨內部中間勢力的統戰工作,進一步分化削弱了頑固派韓德勤的陣營
李明揚、李長江和陳泰運是地方實力派,皆為國民黨非嫡系部隊,與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明爭暗斗,矛盾很深。李、陳千方百計保存自己的實力和地盤。韓德勤積極反共,妄圖消滅新四軍,并想借機削弱李明揚、陳泰運的力量,“二李”和稅警團陳泰運堵著蘇北大門,我軍如果硬打,即使將其打敗,自己損失也會很大;如韓德勤和“二李”、陳泰運部合力向我猛撲,我們就難以抵擋,為了爭取“二李”的中立和合作,新四軍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做了大量的工作,爭取了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
1940年6月下旬,面對韓頑的“摒棄前嫌、重新修好、共同反共”的誘惑,李長江負責指揮13個團的兵力對撤至郭村休整的新四軍挺進縱隊發動進攻,挺縱對“二李”進行了必要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第一步是全線出擊,擴大戰果,拿下塘頭。這樣,既可控制東進的交通要道,又可團結、爭取“二李”,說明新四軍兵臨城下,攻泰州如囊中取物。但新四軍并不拿下泰州,足見新四軍一致抗日,團結合作的誠意。7月4日,挺縱奪取了塘頭。
第二步,就是與李明揚通話。陳毅撥通了李明揚的電話,郭村之戰爆發前李明揚借故去了興化。郭村戰敗,李明揚匆匆回到泰州,見李長江被殺得丟盔棄甲,新四軍直逼泰州城,正苦于無法收拾殘局。這時,陳毅主動打來電話。李明揚趕緊去接。電話中,陳毅直言指出,反共磨擦是一條自絕于人民的絕路。只要回過頭來,雙方仍能和好如初。并主動提出,新四軍釋放全部俘虜,歸還部分槍支。新四軍一旦東進,郭村、塘頭、宜陵等地全部讓出,歸還“二李”。李明揚一聽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這畢竟是事實。李明揚連聲贊道:“新四軍真乃仁義之師,仲弘(陳毅字)真偉大。”
第三步,就是派出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為代表去泰州談判,以進一步鞏固“二李”的中立。談判結果,“二李”同意新四軍經過所轄防區東進,并在以后的磨擦與反磨擦斗爭中嚴守中立。10月初,黃橋戰役打響,朱克靖一直不離李明揚,時刻掌握“二李”動態,并不斷向“二李”曉以民族大義,使其保持中立。
7月25日,陳毅、粟裕按既定方案,率部東進。在經過“二李”防區時,由于事先已與“二李”協商好過境路線,李部如約讓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三個縱隊八千余人,浩浩蕩蕩而又無聲息地經過泰州,經過兩天行軍,順利進入黃橋附近地區。由于有效地爭取了地方實力派的中立,我軍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占領了黃橋。
1940年9月,姜堰和平會議后,新四軍履行諾言,撤出姜堰,交給泰州李明揚接防。李明揚得到這一消息,喜不自禁,一時竟不敢相信。連說:“仲弘(陳毅的字)兄真是夠朋友啊。”
新四軍自攻取姜堰,到讓出姜堰,把軍事仗與政治仗、自主的原則與以退為進的靈活策略十分巧妙地結合起來。尤其是圍繞姜堰的攻與取、取與舍的問題處理上,堪稱典范。如不攻取姜堰,就沒有讓出的文章可做。而讓出姜堰,則是一舉三得。一是揭露了韓德勤積極反共,破壞抗日的罪惡陰謀,在政治上為新四軍贏得了社會各階層極大的同情,奠定了新四軍的有利地位;二是將姜堰交給“二李”接防,加深了蘇北國民黨內部派系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爭取了“二李”的中立;三是讓出姜堰后,新四軍可以集中兵力,以便在軍事上反擊韓德勤進攻時處于有利的地位。
隨后,李明揚在與我軍秘密會見時,把韓德勤的作戰命令告訴我們,并保持中立。
由于李、陳嚴守中立,使韓德勤為黃橋決戰部署的左、右翼失去作用,我軍得以集中兵力殲滅頑六旅全部和八十九軍軍部,使黃橋決戰以新四軍的勝利而結束。國民黨政府分析韓德勤在黃橋決戰中慘敗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韓軍意志不統一、精神不統一,如李明揚部始終陽奉陰違,按兵不動”。
對民主人士的統戰工作,壯大了抗日進步力量,使韓德勤在政治上進一步孤立
蘇北的民主人士以海安的韓國鈞、黃橋的朱履先為代表,韓國鈞曾任北洋軍閥時江蘇省代省長,朱履先曾任過中將師長,他們作為蘇北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和開明士紳,在中層人士和知識分子中有一定的影響。他們雖然未掌握軍隊,但與韓德勤的許多部屬關系較為密切,為了在政治上徹底孤立韓頑,必須爭取他們的支持。
陳毅多次登門拜訪韓國鈞,向韓老先生問候致敬。在會晤中,陳毅歷數異族入侵,國土淪喪,百姓受難的慘狀,剖析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激發韓國鈞的愛國精神和對新四軍的同情。后來,鑒于韓德勤的進逼和挑釁,陳毅懇請韓國鈞出來主持正義,召集蘇北紳商學各界知名人士座談會,協商停止磨擦,實行分區抗敵。韓國鈞感到這是新四軍對他的敬重和信任,便欣然同意。不久“停止蘇北內戰,一致團結抗日協商會議”在海安召開。會上,新四軍顧全大局,忍讓求全的態度使中間人士深受感動。新四軍退讓姜堰后,黃橋朱履先老先生說:“如果新四軍退出姜堰,韓再來進攻則欺人太甚,萬分無理,不但欺騙了你們,也欺騙了我們,必為蘇北人民共棄。”
在新四軍撤出姜堰后,韓德勤卻認為這是新四軍兵弱膽虛的表現,竟公然來電要挾新四軍應立即經黃橋而回江南。這樣,各界人士紛紛為新四軍而鳴不平,都罵韓德勤言而無信。韓國鈞大罵韓德勤:“小子無信,天必殛之!”并勸新四軍速作應戰準備,在韓國鈞主持的第二次和平協商會議期間,韓德勤在興化出版的戰報上,含沙射影地中傷熱心為和平奔波的開明士紳是:“親共分子”“失意政客軍人”。隨著韓國鈞、朱履先傾向新四軍,其他一些社會名流,也都仿效,致使韓德勤被完全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