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鎮江市民宗局副局長張大華)
一百多年來,宗仰上人是中國宗教界愛國愛教,追求民主共和的一面旗幟。
在辛亥革命前后,他與蔡元培、章太炎、吳稚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愛國教育和推翻清朝為宗旨的革命團體——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并任中國教育會會長;他組織出版鄒容的《革命軍》,使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統宣傳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的名著傳播海內外;他與章太炎、章士釗一起,以《蘇報》為陣地,開展反清革命宣傳,遭到清廷通緝;在民主革命陷于低潮的時候,他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患難相交,傾力相助;在辛亥革命取得勝利的時候,他息影歸山,閉關苦讀。
他是近代重要的詩人、畫家、教育家、園林藝術家,近代中國佛教革新運動的旗手,鎮江金山寺第四十四代法子、臨濟宗第十四代祖師和南京棲霞寺的“中興第一祖師”。
他在患難之中與孫中山先生結下的友誼,是他的人生的一個高峰。
1903年,發生了舉國震驚的“蘇報案”,清政府下令封禁《蘇報》,逮捕了鄒容、章太炎。在事發之初,宗仰留在上海多方奔走營救章、鄒二人。后來,清政府和租界捕房把宗仰的名字也列入了黑名單,因此,宗仰逃亡日本。恰在此時,孫中山自河內經西貢、暹羅抵達橫濱。宗仰慕名拜訪。孫中山與他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中山先生特辟樓下一房間讓宗仰居住,以便隨時交流。借助孫中山的巨大影響,宗仰擴大了與革命黨人的交往。他經常與孫中山結伴參觀訪問,并以詩、畫贈送孫中山的形式,記錄下了這段難忘的歲月。
宗仰集資刊印了鄒容的《革命軍》和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遵照孫中山之囑分寄到南洋和美洲,影響巨大,有力地支持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在美國看到消息,立即起程回國。當年12月25日,孫中山到達上海,得到消息的宗仰,興奮無比,立即租借輪船,專程到吳淞口外迎接,直接把孫中山接到哈同花園,與伍廷芳、蔡元培等30多位革命黨人會晤,共商建國大計。第二天又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黃興、宋教仁、陳其美、胡漢民等革命黨主要成員悉數參加。為支持新生的革命政權,他勸說哈同夫婦又贈送孫中山3萬元,支持建立南京政府。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從上海啟程前往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上海各界在閘北火車站舉行盛大歡送儀式,宗仰參加歡送隊伍,并與孫中山等合影留念。當晚10時,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清王朝和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
不久,應孫中山的邀請,宗仰參加了臨時政府舉行的“改朔”大典,親眼目睹了這一開創歷史新紀元的盛典。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華民國的成立,實現了宗仰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愛國理想,為此,他結束在上海哈同花園的托身生活,回到鎮江金山寺,充任金山首座,開始了三年的閉關苦讀生活。
1916年7月,孫中山抵滬,并與胡漢民結伴往游西湖。宗仰聞訊后,于9月23日函邀孫中山蒞臨金山:
中山先生偉鑒:別來瞬經三捻,賊人肆虐,公游海外,仆隱山林,乃者,天相中華,神州再造,自由不死,幸福有歸矣!前讀《滬報》,敬悉公以國務余暇,漫游西湖南海,豪情逸興,不減曩年,羨甚羨甚!近躬何似?金山亦系京口名藍,仆誼屬故人,曷勿杖策一游,不惟可助逸興,且得舊雨重歡,藉傾積愫。想公游興未闌,當能慨允惠然駕蒞,掃徑以待,即請賜復,并頌鈞安!不慧宗仰合十。
信的字里行間,充滿對中山先生為挽救民主共和勞績的敬意和眷念。
1919年10月,宗仰以金山分燈,駐錫南京棲霞寺,發愿重振道場。昔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的棲霞古寺,此時已年久荒蕪,田產被占。宗仰發愿重振棲霞古寺后,奔走呼號,嘔心瀝血。孫中山得知宗仰心愿后,率先捐銀一萬兩,其他政府要員如戴季陶、居正、于右任、張繼、葉恭綽等紛紛捐資助緣。為方便修寺,國民政府特令將原定在南京松樹村設立的滬寧鐵路車站移址到棲霞。在宗仰升座時,前來助緣者達到數千人,在荒野中臨時搭建的蘆棚有20余座。經過兩年多夜以繼日苦干,大殿就要落成了,而此時的宗仰卻因操勞過度病倒了。
1921年7月22日,積勞成疾的宗仰在棲霞寺圓寂。為表彰他的卓越貢獻,1936年國民政府通過政治決議,對他明令褒獎,并撥出??钤谀暇妓聻樗匏⒈?。